婴幼儿便便大学问!如何通过便便了解宝宝健康状况?
发布日期:2025-01-17
来源:广州妈妈爱贝婴可有限公司
一、性状观察
- 条状软便:健康的大便多呈条状软便,不粘连,能浮在水面,水冲即净。煳状、没有干结成块的大便也属正常。
- 稀便与硬便:大便变得比较稀或过硬,都可能提示宝宝的消化系统存在问题。稀便可能与消化不良、腹部受凉或肠道炎症有关;硬便则可能与便秘、水分摄入不足或肠道功能失调有关。
- 泡沫便与黏液便:泡沫便可能表示大便中有气体,与未吸收的糖或淀粉在大肠中发酵有关;黏液便则可能提示肠道受到刺激或存在炎症。
二、颜色判断
- 金黄色:母乳喂养的婴儿,大便颜色呈金黄色且较为黏稠,属于正常情况。
- 墨绿色:刚出生的婴儿排出墨绿色或接近黑色的大便,这是胎便,无需特殊处理。非新生儿出现墨绿色大便,可能与着凉、肠胃功能不好或对奶粉中的铁元素吸收不好等因素有关。
- 土黄色:奶粉喂养的婴儿,大便颜色会比母乳喂养的婴儿稍深,呈土黄色且较为粗糙,属于正常情况。
- 绿色:添加辅食的婴儿,进食过多含有绿色素的食物(如菠菜、猕猴桃)后,可能出现绿色大便。此外,着凉或过度喂养导致的消化不良也可能引起绿色大便。
- 黄绿色:感染轮状病毒引起肠炎时,可能出现黄绿色水样或蛋花样大便,同时伴有腹泻、发热等症状。
- 褐色:随着婴儿月龄增大,添加辅食后大便颜色逐渐加深,可呈褐色,属于正常现象。
- 白色:胆道系统出现问题(如胆道梗阻)时,可能出现白色大便。
三、气味辨别
- 无臭味:新生儿最初3日内排出的胎便通常无臭味。
- 正常粪臭味:人工喂养的婴儿,由于牛乳及其配方奶粉含酪蛋白较多,粪便可有明显的蛋白质分解产物的臭味。混合喂养的婴儿,由于食物中添加了淀粉类食物,可使大便臭味加重。
- 酸臭味:消化不良或吸收不良时,由于脂肪酸分解及糖的发酵,可导致粪便有酸臭味。
- 腥臭味:肠道受到侵袭性细菌感染时,大便可能呈黏液状、带脓血,有腥臭味。
- 恶臭味:患有慢性肠炎、胰腺疾病、消化道大出血、结肠或直肠溃烂等疾病的婴儿,大便可能因未消化的蛋白质发生腐败而有恶臭味。
四、注意事项
- 观察排便次数:婴儿排便次数过多或过少都可能提示消化系统存在问题。一般而言,新生儿每天排便3-5次属正常现象;随着月龄增长,排便次数会逐渐减少并趋于规律。
- 留意排便习惯:排便习惯的改变(如突然变得频繁或稀少)也可能提示健康问题。
- 及时就医:如果宝宝出现大便异常(如颜色、性状、气味等发生显著变化),并伴随腹痛、腹泻、发热等症状时,应及时就医进行专业检查和治疗。